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踐行“建設國際一流的研究型監測機構”要求,把科技興站作為強身之本,中國
環境監測總站(以下簡稱總站)在微信公眾號開設“監測前沿交流”專欄,分享國際、國內最新生態環境監測科研成果和研究動態,在新征程上推動監測科研事業高質量發展。
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開展二噁英類持久性有機無監測分析,是生態環境部國家環境二噁英監測中心華東分中心,承擔著生態環境部二噁英類污染物分析方法的標準編制及修訂、二噁英污染控制等相關科研工作。
2000年之后,在二噁英分析的基礎上,率先開始全氟化合物、內分泌干擾素、抗生素、溴代阻燃劑等其他新污染物相關監測科研工作。目前中心新污染物研發監測團隊共有37人,其中博士4人,正高級工程師4人,高級工程師18人,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生態環境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環境監測一流專家3人,浙江省生態環境廳首席專家1人。經過幾代人20余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新污染物團隊成績斐然,令人欣慰。
堅持前瞻思維,聚焦監測能力突破
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在高質量完成常規監測工作的同時,緊密結合浙江實際,積極開展新污染物監測能力建設。
一是全面提升監測能力。建立了環境介質中全氟化合物、生物毒素、內分泌干擾素、抗生素、溴代阻燃劑、異味物質等近仟種新污染物的監測方法;2012參加生態環境部“中挪合作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地方履約能力建設項目”, 水、土壤、生物體內全氟辛酸、全氟磺酸、多溴聯苯醚等項目通過項目組織的國際比對考核;2022年參加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組織的新污染物能力驗證,結果全部合格。
二是廣泛開展調查研究。2000年之后,持續開展省內典型區域新污染物調查工作,初步了解典型區域新污染物污染底數;2022年作為示范省,根據國家統一部署,完成國家試點監測中,浙北地區典型飲用水源地水體新污染物監測工作,目前正在開展2023年國家新污染物試點監測工作。

堅持科研創新,聚焦能力外延重塑
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面向國家及省內重大環境管理需求,立足國內科研熱點問題,對標國內高水平環境監測科研機構,積極開展新污染物相關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省科技廳重大科技專項社會發展重點項目“浙江省飲用水源典型有機毒物復合污染特征、來源分析及健康風險研究”(2006C13060)、“拆解行業的土壤污染評估與治理技術”(2009C13004)“錢塘江飲用水源敏感物質甄別、毒性安全及防控措施研究”(2014C03026),系統研究了我省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和錢塘江流域水體中新型有機污染物及異味敏感物質的污染特征、健康風險及生物毒性,探索了電子垃圾拆解場地包括二噁英、溴代阻燃劑等新污染物的污染分布、遷移、環境風險以及治理技術,編著出版《飲用水源地有機毒物監測技術》、《地表水異味特征有機物質監測技術》2本專著,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分別獲2013年、2021年和2022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新污染物的發現機制一直是科研工作的難點重點。通過特征離子鎖定法和質量虧損法,對錢塘江流域水體未知氯代、氟代有機污染物進行了初步篩查,初步明晰未知有機污染物的化學結構及錢塘江流域的分布規律。
堅持統籌布局,聚焦全省一盤棋發展
本著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全面發展,駐市中心特色發展的原則,在進一步拓展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新污染物監測能力,積極推進成果應用的同時,針對駐市新污染物監測能力薄弱、且短時間內較難迅速提升的現狀,鼓勵各地結合當地產業結構特點,建立轄區內特征新污染物監測能力,提升駐市監測中心新污染物監測能力。2023年底前,省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應基本具備重點污染物清單物質監測分析能力,形成省市二級新污染物環境監測網絡。

下一步,浙江將加大新污染物監測技術、精準溯源技術研究,不斷夯實新污染物監測基礎能力,加快技術標準體系、實驗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對新污染物檢出種類多、暴露潛力大的重點流域區域進一步加密監測,初步摸清新污染物環境賦存底數,支撐新污染物治理與管控。
原標題:監測前沿交流 | 堅持前瞻思維、科研創新、統籌布局全力推進浙江省新污染物監測工作向縱深發展
我要評論